金融号

名医大典|一场撕破脸的医学革命:罗民免支架疗法,为何让老专家怒摔白大衣?
名医大典 2025年8月17日 05:51:41  阅读量:2716

 

名医大典 | 大河  国家摄影和微摄版权图片

北京一场心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的现场,一位70余岁的权威专家猛然起身,白大衣下摆扫过桌面,带着满脸不屑怒斥:“冠心病免除支架?你就是个骗子!” 随后拂袖而去。这罕见的激烈冲突,将罗民教授提出的 “跨学科免支架治疗冠心病” 推上了医学争议的风口浪尖。这场撕破脸的学术交锋,不仅是两种治疗理念的碰撞,更折射出医学创新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与博弈。

免支架疗法的诞生:三十年探索与临床突破

罗民教授的免支架疗法并非突发奇想。在胡大一、周方均两位教授的指导下,他历时三十余年深耕临床,将疼痛科、神经科、心内科与中医理论跨界融合,构建出一套针对冠心病的微创治疗体系。其核心逻辑在于:冠心病的血管狭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脊柱生物力学异常、胸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调控神经功能、改善脊柱状态,可从根源上缓解血管痉挛与狭窄,打破 “支架植入 — 再狭窄 — 再支架” 的恶性循环。

临床实践中,这一疗法已显现成效。一批被判定 “必须反复支架” 或 “放弃治疗” 的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经中西医结合微创干预后症状显著改善。这些案例不仅得到部分同行认可,更获得欧美医学家的关注——其创新点在于跳出 “血管狭窄即需支架” 的单一思维,将疾病视为全身系统紊乱的局部表现。

为支持胡大一教授的工作,罗民每周赴京参与疑难病例会诊,其技术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为破解支架滥用困境提供了新可能。正因此,相关部门特别组织这场研讨会,希望推动技术交流与推广。

图片

学术会变 “战场”:从质疑到人身攻击的48小时

研讨会现场,百余位专家的反应从惊叹逐渐转向分裂。当罗民展示脊柱生物力学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等实验数据,阐述 “冠心病神经激动学说”,并分享10余例免支架治愈案例时,会场开始出现窃窃私语:

“冠心病和脊柱怎么会有关系?这不是跨界乱搭吗?”

“中西医体系完全不同,强行结合是不是太儿戏?”

“如果免支架可行,我们几十年的支架手术算什么?”

质疑声最终由前排C位的老专家引爆。这位曾担任世界心脏病大会主席的学者拍案而起,言辞从学术批判转向人身攻击:“全世界都在用支架,你这是一派胡言!胡大一教授绝不会收你这样的学生,纯粹是拉大旗作虎皮!”

面对指控,罗民的助理试图播放其拜师胡大一教授的视频佐证,却被罗民摇头制止。他后来解释:“学术争议可以慢慢讨论,但不能让前辈在公开场合难堪。” 这种克制并未平息冲突,老专家带领随从愤然离席,离场时仍高声嘲讽:“能免支架?诺贝尔医学奖都该给你!”

理念对撞的深层逻辑: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这场撕破脸的冲突,本质是医学领域 “路径依赖” 与 “创新突破” 的激烈碰撞。传统冠心病治疗中,支架植入被视为应对血管狭窄的 “标准操作”,相关理论、技术与产业已形成成熟体系。罗民的免支架疗法直指这一体系的 “盲区”:

理论层面:传统模式聚焦 “血管局部狭窄”,而新疗法强调 “神经 - 血管 - 脊柱” 系统调控,挑战了 “狭窄即需机械干预” 的固有认知。

实践层面:支架手术的普及带来了稳定的医疗流程与利益分配模式,新疗法若大规模推广,可能冲击既有的诊疗路径与资源配置。

情感层面:部分资深专家将支架技术视为职业生涯的重要成就,对其的质疑易被解读为对自身专业价值的否定,从而引发本能抵触。

值得注意的是,老专家口中 “全世界都在用支架” 的说法并非绝对。近年来,国际医学界也在反思过度支架问题 ——202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研究显示,约15% 的支架植入属于 “非必要操作”。罗民的探索恰恰回应了这一全球共识,却因方式过于 “颠覆” 而遭遇激烈反抗。

中西医结合的争议:创新还是 “儿戏”?

罗民疗法引发的另一重争议,在于其 “中西医结合” 的跨界属性。反对者认为,中医的 “整体观” 与西医的 “精准解剖” 体系迥异,将二者融合是 “对医学严谨性的亵渎”。但支持者指出,临床中中医的穴位刺激、辨证调理与西医的神经调控技术可形成互补——例如通过微创松解脊柱周围软组织,配合中药理气活血,能更有效地缓解神经兴奋性,这一模式在部分三甲医院的试点中已取得验证。

这种争议背后,是医学体系间的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当传统西医专家习惯了 “循证医学数据说话”,对中医 “经验性治疗” 自然保持警惕;而罗民的突破之处,正在于用西医的实验室指标(如神经电生理、流体力学监测)验证中医理论的实践价值,为跨界融合提供了量化依据。

图片

医学创新的代价:从质疑到接纳的漫长之路

回顾医学史,从放血疗法的废除到微创手术的普及,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激烈争议。罗民的免支架疗法面临的困境,印证了这一规律:创新者不仅要突破技术难关,更要面对既有体系的质疑、利益格局的阻力与学术权威的压制。

但这场冲突也带来积极信号:多数与会专家在争议后表示 “值得进一步研究”,部分医院已提出合作开展临床试验。美国和法国的2所著名大学的医学研究中心致电国际名医俱乐部和北京名医大典正在做好迎接罗民教授访问,并将举办“罗民心血管疾病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国际专家研讨会”。正如胡大一教授所言:“医学不应有绝对的权威,只要能为患者减少痛苦、降低负担,任何创新都应得到尊重。”

罗民在会后仍坚持每周赴京协助会诊,他的诊室里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其中不少来自曾被判定 “必须终身依赖支架” 的冠心病患者。这些真实的康复案例,或许比任何学术争论都更有说服力。

理性争议应成为创新的催化剂

老专家怒摔白大衣的背影,与其说是对一项技术的否定,不如说是医学创新过程中必然出现的 “应激反应”。罗民的免支架疗法是否科学、能否推广,需要时间与更多临床数据的检验,但这场争议的价值在于:它提醒医学界,对 “新事物” 的质疑应保持理性边界,避免从学术探讨滑向人身攻击。

医学的终极目标是患者利益。当支架手术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当患者为反复治疗承受身心痛苦,像罗民这样的探索者理应获得包容与空间。或许正如一位与会年轻医生所言:“我们不必急于站队,不妨让疗效说话——给创新一点时间,给患者多一种选择。” 这或许才是这场 “撕破脸的革命” 背后,最值得深思的行业启示。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